首页 > 宣传思想工作 > 廉文鉴赏
一首小诗话孔明
日期:[2016/7/15]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古往今来赞颂诸葛亮的诗篇,可谓成百上千多得是。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游诸葛武侯书台》中“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等,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读了清代张问陶的一首只有六句三十个字的小诗《武侯坡》后,还是被诗中的意境和寓意深深打动。
  “西望成都桑,东望陈仓树。隆中归梦绝,终老三巴路。英雄不可为,临风泪如注。”诗的大意是:朝西可看到诸葛亮庄园里的八百株桑树,向东可遥看陕西陈仓等诸葛亮出师经过的地方。连梦中也从未回隆中老家看一看,最终死在了征讨魏国的蜀中三巴路上。做英雄不易也有不可为之处,后人思之,好像风吹落泪,如雨如注。
  张问陶,清代乾隆年间曾任山东莱州知府,为官清廉心系百姓,写诗极多,现存三千五百多首,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巴蜀第一大诗人。这首诗中的前四句,诗人以成都、陈仓、隆中、蜀道四个点,清晰地勾勒出诸葛亮诸多优秀品格中的四个:
  “西望成都桑”——廉洁如玉。《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曾向后主刘禅上表称:“我在成都家中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供给子弟的衣食所需,还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职,没有其他花费,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的,所以不再经营别的生计,积蓄私产。到我死的时候,一定不让家中或外地有多余的财产,以免辜负陛下的厚待。”等到诸葛亮死时,情况与他所说的完全一样。正是这颗坦然无私的心,感染了所有的朝野人士。千百年来人们崇拜敬仰诸葛亮,被他的廉洁品格所征服是个重要因素。
  “东望陈仓树”——坚忍不拔。刘备死后,诸葛亮立志“讨灭汉贼匡扶汉室”,迅速平定南方之乱,亲率大军六出祁山,征伐魏国,在陈仓等地,屡屡重创敌军。数万大军来去自若,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大有饮马河洛之志。而数倍于蜀军的强敌,却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有人说,如果再给诸葛亮多一点时光,哪怕只有几年,结果定会不一样。如此意志坚定,忠诚谨慎,连续征战,奋斗不息,诸葛亮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治国理想。
  “隆中归梦绝”——舍家忘我。诸葛亮27岁出山,到54岁去世,为兴复汉室大业拼搏战斗了一生,却再也没有回过隆中老家。舍小家顾国家,这是何等令人敬佩的精神啊!然而对于子女的教育,诸葛亮却丝毫没有放松过,身在前线频频给子侄写信。现存的三篇诫子、诫外甥书,堪称教子经典之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流传千古的名言,就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诸葛亮从其兄诸葛瑾过继来的儿子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同随大军出征,最终战死沙场。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为抵御邓艾大军,一同殉国而亡。
  “终老三巴路”——以死报国。《后出师表》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既是诸葛亮自表心境、自勉自励的语言,更是他一生都在实践自己做人规范的真实写照。身抱重病,仍在中军大帐,筹划指挥作战,直到灯灭人死,以身报国,兑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可喜的是,这个承诺,不论过去、今天和将来,永远都是有志之士的政治圭臬和一生的夙求。
  笔者推崇这首小诗,正是因为身为廉吏的诗人,首先赞扬诸葛亮的廉洁品格,这在史上众多赞扬诸葛亮的诗篇中,似乎并不多见。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先后辅政,每人执政时间有长有短,平均十年,确保了蜀汉政权于西南一隅长期延续,与强大的魏、吴政权抗衡,保持了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其中因素很多,如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广大民众的拥戴支持,不同民族的同心协力,对敌攻防总体战略的正确,甚至敌对营垒魏国吴国的失误等等,但是,诸葛亮等四位丞相、主辅,超凡的个人魅力,特别是廉洁自好的品格,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诸葛亮等四人均廉洁如玉、洁白无瑕,赢得了官吏拥护、民众爱戴。执政者廉洁,还弥补了其他方面的缺憾。应该说,除诸葛亮外的三人,缺项相当明显,蒋琬、费祎基本上没有带兵打过仗,姜维强于军事而弱于内政。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威信和形象,照样赢得了官民的信任和拥护。整个蜀国官民一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以弱小财力、物力、人力苦苦支撑着,竟然长达近半个世纪。
  实践证明,廉洁永远是领导干部修养身心和干事创业的基础,基础不牢,其他的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廉洁又是领导干部无声的号令,其身正不令而行。我们如今敬仰崇拜诸葛亮,应首先学习效法他的廉洁品格,夯实基础,然后才可能学习实践他的公正、谨慎、智慧、担当、求实等优秀品质,学习实践他的教子有方的家风,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民众所盼,更是时代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