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思想工作 > 廉文鉴赏
德高身正乃为师
日期:[2017/5/15]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梁实秋是上个世纪的文学大师,也是一位享誉中外的翻译家。晚年的梁实秋在师范学院教书,并担任英语系主任。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行政人员而放弃了教书,反而对课堂教学情有独钟。

  梁实秋有一条规矩,那就是每逢周四晚上不见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二天,梁实秋要给学生上课,他得备课。有一次,有朋友问梁实秋:“您教了这么多年的英国诗歌和莎士比亚,对这些应该是如数家珍了,还要准备吗?”梁实秋却笑笑说:“这么多年,我上课前一晚都做准备。有时候,靠在椅子上,自个儿静静地想,说不定就有了新了解、新发现。”梁实秋教学如此严谨,所以他的课堂非常生动有趣。每次梁实秋讲课,教室里都是挤满了人,尽管人很多,却秩序井然。看来课堂的精彩全在课堂外的准备。
  梁实秋对于学生学业的负责是出了名的。在师范学院时,梁实秋认为各系一年级的“基本英语”特别重要,而好的老师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一定要由最好的教授执教。于是,他向院长建议,聘请两位自己在清华大学和留美时的同学来任教。院长非常清楚梁实秋的为人,所以立刻准许了。
  可是,第二年暑假前,梁实秋却告诉院长,说下学期不要再续聘那两位同学了。他解释说,那两位同学学问不错,教学经验也丰富,可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负责任,一位对学生的功课漫不经心,一位在上课的时候随随便便。消息传开后,两位同学都心怀怨恨,同事也纷纷劝梁实秋不要这样做,可梁实秋不改原意。他认为同学的饭碗事小,学生的学业事大。
  一边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另一边是朋友的私谊,梁实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相比起梁实秋,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陈翰笙的为师经历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陈翰笙早年曾在美国留学,为了帮助来自国内的年轻人尽快掌握英语,他特意组织了一个英语学习班,著名学者徐方就跟陈翰笙学过英语。在徐方的回忆录里,我们能发现陈翰笙独特的教学模式。
  上课时,陈翰笙先让学生商议出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他当即根据这个题目作一篇英文短文。他边想边说,学生们便将内容记下。遇到不会写的生词,陈翰笙便耐心地讲出拼法。接下来,他会将这一话题组织四个中文句子,让大家带回去翻译成英文。第二次上课时,每个人要把上次学的短文背诵出来,然后陈翰笙逐字逐句帮大家修改汉译英句子,接着又选出当天的话题……陈翰笙解释说:因为背诵好的文章可以培养语感;而通过修改翻译的句子,能使学生学会如何遣词造句、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思想。采用这种方式教学,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记忆力作为支撑。陈翰笙的妹妹陈素雅女士有一次就对学生们说:“上课时看上去是他考你们,实际上更是你们考他。谁见过哪个老师教英文不用教材,每次都能根据学生出的题目即兴写作?”
  陈翰笙先生和梁实秋先生一样,对学生非常负责。有一回,到了该去上课的时间,但外面下着瓢泼大雨,徐方不想去上课了,她母亲便对她说:“当然得去。陈伯伯这样不辞辛苦地教你们,哪有因为下雨就不去的道理?”到学习班里后,徐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来了,以为课肯定不上了,便要告辞,但陈翰笙说:“到时间了,咱们上课吧。”徐方因此感叹道:“自从进了这个班,我眼界大开,不但学了英文,还长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向陈伯伯学习如何做人。”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优秀的师者,应该在两个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一是传授知识;二是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梁实秋与陈翰笙的为师之道,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罗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