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思想工作 > 廉文鉴赏
“官气”之“四说”
日期:[2017/5/15]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鲁迅先生在其杂文《学界的三魂》里说道:“中国的国魂里大概总有这两种魂——官魂与匪魂。” 鲁迅先生不愧为杰出的思想家,一语中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官本位意识,造成了“官魂”不散,反映在现今一些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上,还是充满了“官气”。

  凡“官气”十足的干部,都有个共性,那就是“媚上傲下”。因为“媚上”,所以就有奴气。在上级面前,总是挺不起、站不直。所以古代官员容易驼背、甚至“罗锅”。还喜欢逢迎巴结,须溜拍马。《宋史》记载,宋真宗时期,身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丁谓与宰相寇准一起用餐,汤污寇准胡须,丁谓起而为之拂须,寇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说得丁谓又羞又恼,“须溜”一词也流传下来。反观现在,一些干部对上也一味逢迎,唯上级马首是瞻,在上级面前唯唯诺诺,丧失了基本的原则、立场、观点,原来不该答应的事也答应了,原来不该办的事也办了,异化了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态。其实,在封建社会,“官气”也要被人唾弃的。晚晴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官场现形记》,就揭露了官场充满“官气”的种种丑态。因此,小平同志多次严辞告诫:“不能把党内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变成旧社会君臣父子关系、猫鼠关系、帮派关系。”
  有了“官气”,自然就有了“傲气”。之后同事之间关系就不平等了,我是“上”,你是“下”;我是“官”,你是“吏”;我“大”,你“小”。同事都不入眼了,群众就更不放在眼里了。当然会盛气凌人,对下级颐指气使,对群众满口官话、套话。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就是“那魂灵总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试举一例,某市一国土局原局长落马前恃权自傲,某县一分管副县长找他办事,却被他晾在办公室外头两三个小时。其司机接他迟了几分钟,随手给人一巴掌,自己径直开车走了。其涉嫌受贿接受某县人民法院审理时,仍改不了“官气”,竟说出了“雷人语录”——“副处级法院不能审判正处级领导”。谢觉哉老先生曾在他的《再论同安共苦》一文中,特别指出“官气就是不愿意‘和群众同甘共苦’,官气是比别人高一头的气。”
  有了傲气,自然会产生一种匪气,好听点是有股“霸气”,旁若无人,蛮横无理。一些干部的“雷人雷语”,很能说明这个现象。某市交管部门客运办主任虽是正科级干部,却能喊出“国家规定是狗屁”、“谁提意见开除谁,谁要工资谁滚蛋”这些狂妄至极的话。原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林某酒后涉嫌猥亵女童同对方交涉时,叫嚣:“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敢跟我斗,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敢跟我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不久前,网络曝光的南京市玄武区住建局副调研员陈某酒后殴打服务员 ,边动手还边喊“我是处长”。仔细一琢磨,这些话还真带有“匪”味。
  “官气”还会带来痞气。有些群众说,“‘官’字下面两张口,上说上有理,下说下有理”。这是群众对有些干部耍嘴皮子,对群众敷衍塞责的一种讽刺。一旦成风就会让群众对干部产生信任危机。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列个等式:“官气”=奴气﹢傲气﹢匪气﹢痞气。“官气”是封建“官本位”思想的一种人格化现象,说到底,就是封建习气。表现形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官气”的存在,一则扭曲损害了从政者的自身形象,与“人民公仆”形象格格不入。二来反映了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精神迷失,素质低下。再则,破坏民主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官气”盛行,容易出现“一家言”、“一言堂”的现象。最为严重的,是损害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官气”盛行,必然导致一些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心中无党,心中无民,心中无责,心中无戒”。
  扫除由“官气”带来的“四气”问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学会善于向下。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车公司,与企业职工座谈时,说道:“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中央领导是人民的大勤务员。”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对下级来说,领导干部要以坚定的信念、高尚的人格凝聚人,以实际行动以身作则引领人。善于“换位思考”,常怀体恤之情,设身处地为下级着想,充分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会产生“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的效应。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对群众来说,领导干部始终做到心中有民,努力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应该眼睛向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敬畏群众,服务群众。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始终要做到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夜余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