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思想工作 > 廉文鉴赏
俭以养德
日期:[2017/8/4]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治家格言》里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教导后世子孙勤俭持家,不要奢侈浪费。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早过了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有的人认为再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就是落后、保守,不与时俱进。其实,无论什么时代,勤俭节约都是一种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质。
  有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古代很多富贵人家,位高权重,春风得意,但常常在教育上栽跟头,子孙后代开始骄横跋扈,只知道奢侈享受,不知勤俭自律,不但不能继承发扬家业,还把祖宗千辛万苦打拼下来的家业消耗殆尽。
  现代也有很多因为失教而导致的悲剧,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家风家教的问题。一个家庭不注重自己的教育,不注意家教思想的传承,让孩子变得目无纲常法纪,不懂尊卑礼仪,天下唯我独尊,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大臣叫季文子,一直以俭朴著称。他为官30多年,却从来不追求轻裘肥马的享受,穿衣务求整洁朴素,出行不坐轿马,吃饭不求厚味。同朝为官的同僚都劝他:“你身为上卿,位分尊贵,但从不穿丝绸衣服,也要求家眷如此,是不是太寒酸了?也有损国家的形象啊!其他国家的人看了会觉得鲁国的上卿都过得这么贫苦,鲁国肯定不富裕啊。”季文子听后却不以为然,他说:“老百姓的生活还没有达到富裕的程度,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们为官为宦的应该以身作则,杜绝奢侈享受的作风。一个国家的名誉只能通过臣民的品德体现出来。”季文子的一番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季文子不但自己俭朴,还以俭朴要求家眷,教育子孙。他认为一个人首要的事是做人,一定要从小戒骄戒躁,勤俭节约,做一个好人。做人、做好人就是要让自己成为正直的人、高尚的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季文子的家庭出了三世宰相,这与其简朴的家风传承是分不开的,能够延续家族兴盛,代代人才辈出,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这种勤俭家风的胜利。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的至高理想。而一个经过辛勤劳动的人才会知道劳动的不容易,才会珍惜劳动成果。同理,他才会以己推人,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具有这样的认识和品德的人,做事才会更有责任心,做事业才更容易取得成功。教育子孙节俭,正是一种负责的育人方式,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在现代社会,也不乏以勤俭作为终身修为的贤达。大家都知道洛克菲勒是世界石油大王,富可敌国。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继承了父亲的巨额财产,但他一直认为自己并不拥有这笔财产,只是代为管理者,他自己生活非常简朴,但做公益事业却非常大方,一生为公共事业捐助金额达到5000多万美元。这与洛克菲勒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一个世界超级富豪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吝啬,但正是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的约束和教育,才能培养起一个人俭朴而理性的生活习惯。与洛克菲勒家族相比,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纵容子孙的奢侈呢?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重提节俭,并不是惺惺作态或者不合时宜,而是一种适时的很有必要的教育。当越来越多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不以节俭为美德,反以节俭为耻的时候,纠正这种错误的认知,培养勤俭的作风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
  成由勤俭败由奢。奢华的生活只能培养怠惰的人生。一个人在安逸的环境待久了,就会丧失斗志,失去奋斗的动力和追求的勇气。而俭以养德,静以修身。“俭”可以让一个人养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其修身成人,成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勤俭的习惯更能促成一个人的成功。
  当然“俭”的一个重要含义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任何东西只有实现了它的价值才是有意义的。我们今天的“俭”不是形式上的,而是要从内心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外化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不是表演,不是作秀,而是刻印在骨子里的家风传承,是一种自觉的高尚情操。每一个人都应该身体力行,并且把这种好的品德传承下去。
  优良的家风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可以影响到后世子孙的成长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每一个家庭都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当每一个家庭都有新的风气、正的风气,整个社会才能体现出朝气蓬勃的浩然正气,才会形成一种欣欣向荣的发展动力,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就。(胡海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