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他山之石
上海市延安中学:走进延安门,就是延安人
日期:[2012/2/3]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走进延安门,就是延安人

上海市延安中学


  一、创建背景

  早在2005年,学校就提出了新的三年发展目标:“培养一流学生、打造一流师资、创设品牌课程、营造高雅文化。”进一步完善以“人本化、民主化、信息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系,强化学校管理的“三个层次”,巩固和发展以“四自”教育为基础的德育模式,进一步优化以“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逐步推进“发展性”校本师资队伍建设,使延安中学成为一所融科学、艺术与自然、人文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级中学,以造就“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高素质的‘延安人’”。在此为背景下,延安中学以争创全国精神文明单位,创建和谐校园为契机,将办学理念化为了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行动。


  二、工作思路

  我们将“延安人”的品格和“延安精神”赋予了“诚信、关爱、责任”的特征,作为学生的“延安人”集中表现为“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素质,作为教师的“延安人”集中反映出“敬业、奉献、科学、合作”的精神风貌。我们坚持将个人或群体品格的养成和培育贯穿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能唤起“延安”师生的教育主体意识,在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主培养自己的品格,使之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律的要求,并外显为自主的道德行为。


  三、基本做法

  1.我们利用学校拥有的丰富资源,寻找根据地的“延安人”,整理和提炼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寻找“延安”历史中的优秀教师群体,整理和提炼“延安”教师文化与延安传统;寻找“延安”历史中的优秀学生群体,整理和提炼“延安”学生文化与品格内涵。

  2.我们以品牌课程——《保护上海母亲河——黄浦江水环境科学考察》提升环境教育对学生品格养成的价值;为紧密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潜移默化的延安人品格教育,我们将“创建节约型学校的行动研究”列为2007学年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在延安校园开展“我为延安创绿色”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主动节能减排的良好行为习惯。

  3.我们将教师教育的重心置于以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专家型教师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上。立足于学校发展,着重探索教师校本师训模式,充分开发本校教师队伍的人力资源,逐步建立多模块、多形式,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形成有“延安”特色的“研训一体化”的教研组“任务型”培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4.根据学校“四个一流”的追求目标,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凝集、激励功能,努力展示“新一代延安人”的风采,通过校园内部的物质与精神环境的营建,不断加强教师的办公室文化和学生的教室文化等“软文化”建设;借助与社区的加强合作,形成展现学校特有的育人风格与办学追求的特色校园文化。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社团”为突破口,以“促进校园文化延伸”为动力,全面构建高雅的“延安”文化并形成辐射效应。


  四、主要成效

  1、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在62年的办学历程中,努力实践“教育思想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管理机制科学、校园文化高雅”的办学宗旨。1986年起连续10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1998年起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并保持至今;1999年首批被评为“上海市绿色学校”;2002年首批被评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校”;2003年被评为 “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学校德育。学校以“延安讲坛”为载体,着力于“延安人”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市级课题“创建节约型学校的行动研究”为抓手,着力于“诚信、关爱、责任”的生命教育,以“校园社团活动”为平台,着力于“中华传统美德+现代文明=新一代‘延安人’”的中学生品格养成教育。逐步确立了“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学校德育基础课程,以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为载体的学校德育拓展课程,以研究型课题为载体的学校德育研究型课程”三类课程体系。

  3、课程与教学。坚持“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拓展型”课程重在开阔视野和“研究型”课程的个性化设计与开发的特点,加强课程整合,注重挖掘不同学科的人文教育、科技教育和环境教育资源,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渗透到了学科教学当中,理科以完善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为主;文科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性学习评价。
学校本着“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的原则,初步形成“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学校课程要求。初步开发了语数外理化五门基础课程的校本课程资源;搭建了“研究性学习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课程管理基本实现了网络现代化;建设了“DIS物理实验室”、“生命科学视频网络实验室”和“电子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4、校本师资队伍建设。营造“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延安师德师风,学校从制度建设、师德培训、师德研究和师德考评等方面着手,注重抓好党风、政风、教风、学风和校风。为青年教师配备专家导师,精心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为抓手,在教研组层面开展以课题引领的体验式教研活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了不少“敬业、奉献、科学、协作”的教研组团队,建设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5、教育科研。在三个三年规划期内,学校以持续推进的实验项目为抓手,立足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积极开展有利于教育改革实践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总结、推广和应用,形成了以“中学生品格养成”课题为主线的统率全校科研的课题网络,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和德育实践紧密结合。呈现了课题数量多,层次高,成果大,涉及面宽的良好局面。已经逐步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初步形成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切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6、学校管理。学校注重民主、和谐、制度化的人本管理,推行校长领导下的三级分层管理,加强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核心组织建设,使学校各项工作高效运行。形成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冒得出、流得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7、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凝聚、激励功能,形成了“走进延安门、就是延安人”、“自信、自强、自主、自立”、“老老实实办学,呕心沥血育人” 的延安核心价值文化。

  8、后勤保障。学校加强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在教育教学设备的正常使用与维护方面做到有章可循;初步形成了学校学生生活自我服务模式和后勤社会化运作方式,提高了学校后勤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学校管理效率。为全体师生创设了安全、温謦、文明、健康的校园环境。


  五、书记感言

  和谐校园作为一种办学理念、一种管理模式和一种人文环境,是人、事、物、景、情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海市延安中学以“走进延安门,就是延安人”核心价值文化引领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以“延安讲坛”为载体,着力于“延安人”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延安人素质,培养教师“敬业、奉献、科学、合作”的“延安人”精神风貌,取得丰硕成果。学校自1986年起连续10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200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的文明单位创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而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