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行知中学 刘许:这束光,永远闪亮
日期:[2012/9/20]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物换星移,桑海沧田,自然之道。历史长河中,多少人、物、事,犹如东流之水,转瞬之间不见了涟漪;亦如流星划过天际,虽然瞬间明亮,终归无边天宇。纵你是秦皇汉武,任你为唐宗宋祖,也都星光暗淡,归了黄土,燕飞寻常。然而,纵是斗转星移,有一些人却长久地留在了浩瀚的银河中,譬如北辰,熠熠闪烁,永远照亮宇宙洪荒。
  陶行知,就是这样的一颗星。
  壬辰七月,周二晚上。上海福州路上的天蟾京剧中心剧院,座无虚席,却也静谧无声。虽是工作日的晚上,虽然外面雨声淅沥,虔诚,憧憬,依然洋溢于每个人的面庞。因为今晚,大型话剧《永远的陶行知》在此首演。无疑,今晚的观众是幸运的,能够在第一时间欣赏到这出话剧,能够近距离走进行知先生的生活舞台,更能多角度的感受大教育家的精神风范。幸甚至极,绝非虚言。
  我,也是这批幸运观众中的一员。
  不必说剧组人员为话剧公演所付出的心血,不必说开场前于漪先生的深情呼唤,也不必说娄际成先生的传神演出,更不必说全场观众的肃静与沉思,于我而言,我只想说,行知先生这颗星又一次照了我的心,明了我的魂。
  剧中打动人的地方太多太多,给我们多角度展现了行知先生“譬如北辰,众星拱之”的光辉人生。其中,有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之情,有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之理,亦有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之识……这些,都给了每个人,每个从事教育的人以深深地触动。只是,于我而言,我更为触动的是行知先生对人生信念的坚守。于我而言,这一点是先生光芒中最亮的一束。
  这束光,是关注大众,聚焦现实之光。学而优则贵,古今一也。先生本名校教授,学贯中西,博闻多识。从生活水平上来说,每月500大洋的收入可使先生可谓衣食无忧,优雅体面——虽然,先生要照料包括小妹、老母在内的一家人的生活。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先生要放弃这体面优雅的生活,要辞去教授一职选择到乡村开办学校。先生之举,引来反对一片,家人难以理解,友人不能接受,校长亲自写信挽留,当下的观众更是难以接受,真可谓“亲离众叛”。然而,不能理解的背后,我们读出了先生选择的崇高。这选择,不仅仅是“己欲立而立人”的推己及人,更是一份对现实的关注,对大众的关注,高如巍峨泰山,深如浩荡东海。这束光,永远闪亮。
  这束光,是坚守信仰之光。做出了选择,或许很容易,更难的或许是对自己选择的坚守。行知先生毅然来到了乡村,筚路蓝缕,开始了艰难的创办乡村教育历程。创办之难,难在资金的筹集,难在学校场地的选定,难在首批学生的招生,更难在他人的怀疑目光……人生的选择,尤其是超越世俗理念的选择,其难也可知。面对这些困难,行知先生不怀疑,不沮丧,不退缩,奋力而前行,步步坚定。资金不足,先生当去家产,布衣素食,多方筹集;校舍无处,先生踏破布履,多次登门名流,呼吁呐喊;学生迟疑,先生多次讲演,诠释教育为民新理念……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先生对信仰的坚定,这份坚定,让人深思,让人感动。
  这束光,永远闪亮。
  只是,鉴古而知今,我辈当如何?
  话剧已经结束,先生也已西去,我思考的是,先生的这束光芒真的照进自己内心了吗?惶惶恐恐,我不敢出一言。于我而言,有信仰,并坚守信仰,似乎成了遥远的风景。
  曾记否,参加工作第一年,我在日记的扉页写下这样一句话:教好书,育好人,为学生。年轻的自己豪情满怀,意气风发。虽是初登讲台,自己也信心满满,因为自己备课的精心,因为自己请教的虚心,更为自己了解学生的爱心。课上,师生沉浸文本,品读文字,感受真情;课下,师生交谈,激扬文字,共论人生。生活谈不上富裕,但很幸福。虽然也会有挫折,也会有委屈,但是自己的心很纯净,生活犹如溪水,清清流淌,静静流淌。年轻的自己,执着于自己的追求,温暖而坚定。
  这份坚定,让自己从容,从容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容面对自己的得与失。与此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果实:家长的赞誉,学生的感谢,同事的肯定。
  只是,对信仰的坚守,而今安在哉?
  现在的自己,似乎只是在完成一项工作,虽然也很用心,也很勤奋。现在的自己,似乎只是在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对家人,对学生的一份责任。虽然,这也很重要。但,扪心自问,如果让我选择,我还会再一次选择这份职业吗?如果有更好的几会,我会坚守这份选择吗?长夜静思,我还会有当初意气风发的人生信仰吗?
  我,似乎只能在心底怀念那一处遥远的风景了。
  而今,话剧《永远的陶行知》又一次照亮了我的内心,唤醒了内心深处那份当初的情怀,那份当初的感动。
感谢行知先生!
  惟愿,这份信仰,这份感动,能长一点的停留心中,不要如流星闪过。更愿,不只是我,在每一个教育者的心中,都能长久地拥有一份信仰,拥有一生的感动。
  正如行知先生这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