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区业余大学:陆莉莉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日期:[2012/9/11]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9月7日晚上,为了庆祝第28届教师节,上海行知学院全校所有教职员工在逸夫舞台观看了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这台话剧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和民主斗争的实践而创作,表现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格和“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歌颂了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全剧分为三个篇章展现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第一个篇章是《晓庄的钟声》,在南京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来践行其“生活即教育”的理论;第二个篇章是《古圣寺的春意》,在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最后一个篇章是《上海滩的晚霞》,表现了其为育才学校迁沪鞠躬尽瘁,为民主自由奔走呼号,最终因病逝世的感人事迹。
  对我们教师而言,陶行知这个名字如雷贯耳。虽然曾先后看过他的不少作品,但是出现在话剧舞台上还是第一次。2个多小时的演出,我被深深地吸引着,时而因陶行知的智慧而发出会心的笑声,时而又因其动情而落泪。当第三场戏《上海滩的晚霞》开始,陶行知回到了上海,满怀深情地说:“宝山真有宝,大场有气魄”时,我真为自己是宝山人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当看到陶行知给夫人写诀别信,满含深情,字字别离时,我又忍不住潸然泪下……
  看完全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自1917年学成归国到不幸去世,短短30年有限的生命里,陶行知先生在国家贫困、人民愚昧、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始终都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他所有的教育主张、办学方法,都是从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出发。任何困难,任何摧残,都不曾使他灰心气馁过。陶先生是那么乐观坚强地向前战斗,不知疲倦。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因为他有深刻的思想和宽阔的视野,因为他有坚定的信仰和持续不懈的行动,更因为他有高尚的人格和挚爱的心灵。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他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民族解放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精神为我们后世矗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学习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更应该是一个有危机感的人。怎样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时代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就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只有不断地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有渊博的学识,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道授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陶行知先生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他脱去学者的长衫,穿上布衣草鞋,带着学生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在我们的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挥洒在三尺讲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财富权利,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