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区业余大学 顾程璐: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
日期:[2012/9/11]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陶行知先生其名,起得极好。“行”、“知”二字的关系,自古便多有讨论,我们常听闻“知行合一”,讲究思想和实践的统一,真正做起来却未必容易。一部短短话剧,恰是从舞台上这个既虚拟而又真实无比的人物——陶行知先生身上看到了“知行合一”的深深烙印。观毕《永远的陶行知》,不禁感叹陶行知先生取名甚妙,也道究竟是“行知”这名造就了这人,还是“行知”这人成就了这名?
 
有教无类,教育扎根田野
  从最初的晓庄师范到古圣寺的育才学校,剧中的场景在变,学校的学生在变,办学的地点在变,动荡的时局在变,不变的是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的那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无论追崇何种政治信仰或人生追求,无论来自山野草间或大城小镇,在陶先生的学校,都以自由开放和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求学者。即便是那位带领封锁学校、打伤同窗的余士麦,陶行知先生都始终宽容善待。这是真正的教育家的姿态。子曰:有教无类。过去那种“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格局在孔夫子的私学里打破,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陶行知先生正是中国近代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代表人物。乡野间的晨会,田垦上的课堂,正如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一样,无处不在的育人之心渗入大地,将知识与希望播撒在农村的每一寸热土之上。
这种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也正是当前新时代下所需要的教育。这对服务于社区教育的我来说,找到了指引方向的明灯。教育的希望之花可以开在教室,当然也可以开在社区,开进图书馆,开进文化馆,开进公园,开进小区阅报栏,甚至开进每户每家的大门口。这正是社区教育的意义所在。不论年龄,不论职业,只要有心向学,一门手艺也好,一项技能也好,多一点兴趣,长一点知识,都能够学有所乐,乐有所学。陶行知先生将教育扎根田野,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一贯认识,于事于己,我也希望这种“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从田野延伸到广阔的社区,让更多人受益终身。
 
从“狗”到“人”,教育改变命运
  在如此动荡的战乱时局,陶行知先生仍在坚持办学,用他的教育思想,用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身边人,影响着彼时纷繁复杂的中国大地。纵观全剧,舞台上有那么一个人物看似随意却贯穿始终,看似无用却别具匠心。那位从“王二狗”到“王抗日”到“王胜利”的国民党底层小人物,却演绎着大人物一般的形象,他说,我爹从小告诉我,是教书先生让你从“狗”变成了“人”,所以见到先生一定要好好磕头。就是这句话救了被迫逃难的陶行知先生,以至没有让陶先生教育救国的梦想断送在暗涛汹涌的登船码头上。
  从“狗”到“人”,说来夸张,却形象地表达着教育改变命运的要义。朱重八读了书,从一个放牛娃打出一片天,成了一代明太祖;刘瑾、魏忠贤如果没有跟着学习,可能一辈子也不过是端茶送水的太监,兴不起后来的风浪。不论是先生教书,还是自我学习,都是一种教育方式。教育为人打开一扇窗,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才会有不一样的眼界,才会生不一样的心界,才会创一番不一样的境界。时至今日,教育不再是一部分人的特例,基础教育也好,高等教育也好,成人教育也好,社区教育也好,也都是追求陶行知先生那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字本质,通过求学求真去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改变自我、影响他人、融入社会,去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王二狗的一句话深深提醒我们,教育在任何时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教师在任何时期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我从小以为人师表为志,如今成为教师队伍的一员,始终不曾忘记立志为师的初衷,更以学习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自勉,行教育使命,做真人良师。
 
情系宝山,教育影响绵长
  在上海滩,陶行知先生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三个月,尽管并未等到育才学校迁入宝山便不幸离世,但他对宝山这片土地的影响力却隽永绵长。在宝山,行知学院、行知中学、行知二中等,以“行知”为名的学校不在少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宝山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在宝山一所初中担任语文实习教师期间,一次批阅学生文学常识填空题,问陶渊明字什么,又名什么。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学生答道:陶渊明,字行知,又名陶行知。乍一看实在好笑,无非是不知答案胡填一通,然如今想来,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便对陶行知先生还不甚了解,但他的名字在学生心中都是耳熟能详的,更是宝山人民人人皆知的大教育家。也是巧合,剧中提到,陶行知先生曾在自家门前种过五棵柳树,不知是否真是向往五柳先生以树自号来表心志,陶行知先生弃学回国,推掉官职,归于质朴,办学田园,倒也与本家陶渊明颇有些异曲同工的意思。不论是陶渊明还是陶行知,他们的时代相去甚远,但他们的成就都是显著的。我相信陶行知先生从未想过要成名成将,却实实在在地在荒野开垦出了教育成果,用他的教育实践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砌出奠基的一砖一瓦。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使在偏远农村,相信那门前的五柳也终会成荫。从事教育工作正是本着质朴的服务之心,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这也是陶行知先生用他的亲历亲躬为后人留下的教育意义。
  陶行知先生最后踏足的宝山,镇守上海东北大门,临海而踞,城乡结合,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为宝山这块宝地带来了严峻的教育压力。如今千万农民工子女享受着和本地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这正是陶行知先生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在当代的显著体现。也因受陶行知先生的影响,他的“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等理念在宝山各校都能觅到踪迹,一代又一代的宝山人在陶先生的影响下成长成才,他的事迹、思想代代相传。
   陶行知先生推崇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自改文濬从行知,这名改得着实妙哉,正如陶行知先生本人,其知也真,其行也实,用他的一生证明了“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的生命意义。一部话剧,一场人生,一颗真心,一段佳话。生有涯而意无尽,《永远的陶行知》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此教师节之际自省自励,为我们展现了“永远”二字在这位“万世师表”身上的深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