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一中心小学 张晓霞:用人格践行教育理想
日期:[2012/9/11]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有这样一位教育家,他为探寻中国教育的新路,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为实现平民教育,毅然放弃教授的职位和优越的生活,投身于“乡村教育”运动,在农村创办学校。他以他乐观、平易近人、有责任感、充满爱心的人格魅力,孜孜不倦地践行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为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而呐喊。他就是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
  为了建立南京晓庄学校,他身体力行,住在茅草屋里,与学生们一起修建学校、宿舍、食堂等。在这里,他开始实践着生活教育的思想,试图彻底改革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乡村教师。在重庆,他在古圣寺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在当时学校资金紧缺,学生吃不饱饭,学校极有可能被遣散的情况下,为了能让这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们能有个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他为筹款而四处奔波,不辞劳苦。对他而言,不管多么艰难,他都不会放弃这些孩子们。正是这种对学生的爱,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学生也用实际行动,回馈着先生的这份爱。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台下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关于他的教育故事有很多很多,这些故事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当知道学生心理出现偏差而有过激行为时,他总是耐心地开导,以融情于理的教导消解学生心中的困惑与烦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当学生犯错误时,他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先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以关爱和赏识方式予以处理。如有个学生偷桃子被抓,他知道学生之所以去偷桃是饥饿所迫,所以并没有一开始就批评她,而是先给她擦额头上弄脏的地方,问她为什么有一边的脸肿了起来,然后向她解释这个时候挑子还没有成熟,是不能摘的,并答应她等桃子成熟了买些回来给她吃。这样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先生对她的关爱。还有著名的“四块糖的故事”,当他把一位用砖头砸同学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后,他没有直接批评这位学生,而是用四块糖奖励了其四个优点,最终这位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主动地认了错。当看到这些饱含教育深意的故事时,只见观众们情不自禁地点头,从他们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对他教育智慧的认可和钦佩。他的这些教育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和宽容,也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我们常说优秀的教师不但是经师,更应是人师,而人格则是人师的根本。所以,作为一个教师,或许真正能打动学生的不是教学水平,而是是否具有崇高的人格。
  身处于国家危亡的年代,带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他积极参与各种民主爱国活动。为了唤起民众的觉醒,他到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即使面临着生命的危险,他也毫不畏惧,绝不退缩,直至生命结束。观众们被他对国家和人民的那份责任和坚持自己信念的勇气而感动,眼里噙满泪水。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教育家,为了人民、为了民族解放,把教育与国家和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诠释了一个教育者乃至一个公民所应有的胸怀。他的令人敬佩之处,不但在于他深刻的思想,更在于他坚定的信念和持续不懈的行动,以及高尚的人格。
时至今日,他的生活教育学说仍为广大教师所效仿、借鉴和研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基本一致。作为教师,我们不但有必要阅读一些他的著作,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更有必要学习他那能感动学生,甚至能感动普通大众的高尚的人格,这正是我们师德培训所必须的内容,也是每个教师理应努力追求的境界。
  我曾经也从书本中了解过陶行知先生,学习过他的教育思想,当通过话剧的形式展示他的形象时,我又一次被深深地打动了。我仿佛突然间明白,一个教育者的真正灵魂是什么。或许我们会为他的教育智慧而叹服;或许我们会为他的教育实践精神而折服;或许我们会为他的社会责任感而钦佩;但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人格——他毕生用人格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兑现了他的诺言,留给了我们一个“永远的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