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宝钢新世纪学校 周晓艳:永远的师者,不朽的师魂
日期:[2012/9/13]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教师节又至,学校组织我们去逸夫剧院观看大型现代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该剧采用“三段式”的结构,通过《晓庄的钟声》、《古圣寺的春意》、《上海滩的晚霞》再现陶行知创办南京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及在沪三个月的生活片段,勾勒了陶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风格,展现了陶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伟大精神。观之、感之、思之,先生可谓“永远的师者”,用心、用情、用生命谱写了不朽的师魂。
  何谓师者?如何为师?——“传道授业解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凡此种种,勾勒出师者的风范。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曾经,我坚信:为人师表便意味着选择高尚。如今,我困惑:为人师表为何遭遇如此多的尴尬?一边是,学校费尽心思从教学、管理、科研、德育等方面,轰轰烈烈地开展工作;一边是,学生厌学情绪难以遏抑、青春期蠢蠢欲动、生命意识脆弱单薄;一边是,家长、社会对课业负担的审视、质疑、批评;一边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对现实教育时弊的批判,对理想教育蓝图的勾勒;一边是,以“分数”评优劣的指挥棒归然屹立。诚如一个倒置的五棱锥,教师则是“支点”之所在,于是,我时常感叹:面对现实,教师何堪其重?
  观罢《永远的陶行知》,似乎,我找到了答案。大而言之,先生不恋“人间天堂”的大洋彼岸、不贪“大学教授”的优惠待遇,以“平民教育”为理想,以“爱满天下”为信仰,超然于世俗的功名利禄;先生不搞脱离实际的“本本教育”、不做中规中矩的“迂腐先生”,以“生活教育”为蓝本,以“人性教育”为手段,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小而言之,先生遵从人性,将学生视若己出,亦师亦友;先生率意本真,将理想融于现实,孜孜不倦。相形之下,我们缺少对功名利禄超然于上的气度;我们缺少对学生、家长乃至同仁俯身聆听的态度;我们缺少挑战陈规勇于突破的风范;我们缺少对凡事琐物大胆摒弃的勇气;我们缺少“爱满天下”的胸襟……先生伟岸的“师者”形象,映衬出当下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卑微”。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工作在宝山——这块承载陶先生教育梦想之地、延续陶先生教育精神之所,我将以陶先生为“永远的师者”,以其“不朽的师魂”激励、鞭策自己在教育事业上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