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广育小学 周霞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日期:[2012/9/13]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以一种宁静朴素的方式欢庆自己的节日——在逸夫舞台观看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话剧亦看过无数,然而如此主旋律的话剧却未曾接触。开场之前抱着些许“被观看”的心态的我,很快被舞台上那“崇高和诗意的戏剧美”感震慑住了。
  该剧由“晓庄的钟声”、“古圣寺的春意”、“上海滩的晚霞”三场加一个“序幕”构成,以陶行知先生告别美国优裕的留学生活,回到祖国开展平民教育为切入点,用陶行知先生在南京、重庆、上海进行教育实践和改革的十几个故事串缀而成,时间跨度为19年,艺术地再现了陶行知先生作为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实践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精神世界和“万世师表”的师德风范。
 
崇高的品质无处不在
  借用导演之言:该剧表达了“非常人的常情”,一连串小小细节,体现了陶行知的伟大。陶行知是美国杜威教授的两位中国弟子之一,他放弃在美国深造的机遇,到农村去办学、拉车、挑大粪,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公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他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这特别体现在育才教育时期。1941年育才学校经济已到山穷水尽,难以维持的地步,有人劝他停办育才,他却下定决心要坚持到底。“除非我自己、我的朋友,整个中华民族都没有饭吃了,那时也只有大家饿死,而没有自动停办。”在最困难时期他所想的不仅仅是使育才能生存下去,而且要为育才谋求发展。甚至连每个学生要有一套出客衣这样的事也在他的筹划之中。这是何等感人的高风亮节。
  这是我联想到了我们身处的时代。就目前而论,当前教师的待遇虽有提高,但与教师的实际付出相比,则显得不够。在利益驱使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能忠于自己的操守,是否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纯粹的教育中,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所具备的师德素质相关。我们“学陶”,就是要学习他视名利为粪土,把培养下一代当做一种使命,当做乐事来做,“乐而忘苦”,从而激励自己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甘为人梯。
诗意的情怀弥漫其中
  哲人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礼堂门前,曾写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下联是:“向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先生所践行的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认为,教育“不应以书本为中心”,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的精神相吻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再倡导的“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主张相一致。人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活,更好地生活。这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不论是给予学生的教育,还是我们对自己的有意识的自我生活状态的调整,都离不了“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创设给学生的教学状态和自己自我状态的调整,也都必须是以是否合乎现行生活。一言以蔽之,我们的学生是活泼泼的个体,我们的教育理念,也须是活泼泼的,充满诗意的情怀。
  司马迁以无比谦恭的话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陶行知先生,就是矗立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巍巍高山,我们景仰他,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让我们沉下自己的心来,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将教育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奉献我们不再年轻的青春,在教育的路上以人生检验教育,以生活调整教育,以教育改善生活,以教育改造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