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上大附中 戴羽浩:伟大的战士
日期:[2012/9/13]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今年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著名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1周年,我有幸观看了由上海市教育工会、市陶行知研究会、宝山区教育局主办的大型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赏罢了,感触良多。
  第一个感触就是陶行知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是一位心忧天下的大丈夫。
  天资聪颖的陶行知先生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学,是20世纪第一批接触西方科学的孺子,从1905年14岁入基督教崇一学堂,到1914年23岁进入伊利诺大学攻读硕士,陶行知先生的人生轨迹可谓是顺风顺水。1917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陶行知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决定,放弃学业,返回祖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而陶行知先生在美国已经落叶生根,跻身上流。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报效国家和个人发展存在冲突的时候,高尚者和卑微者的差距也就立竿见影了。
  翻开厚厚的陶行知年谱,我们可以感觉到,陶先生前半生的顺利与后半生的艰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面对考验,面对磨难,陶先生却如此坦然;在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日子里,他却依然乐观,依然坚持在中国平民教育的舞台上,哪怕这个剧场应者廖廖,陶先生依然不离不弃,这是一个爱国者最好的写照,也是一位大丈夫真实的表现。
  第二个感触就是陶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是一位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的先驱。
  当中国刚刚迈入20世纪的时候,苍茫大地一片浑浊黑暗,文化的火种奄奄欲息,绝大多数的民众在蒙昧的黑暗之中徘徊。陶先生之所以放弃在美国的学业和优越的生活,正是因为他认识到个人的成功远远不够,要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那样,把文明的火种带给千百万的中国民众。
  中华文明渊源流长,文化传承生生不息。但千百年以来,只有少数人能够有机会学习知识文化,大部分民众或是因为贫穷,或是因为偏僻,被关在知识殿堂的大门之外。2500年前,齐鲁之地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首创了私人教育,打破了先前贵族垄断知识的传统。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同样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打破了地域的壁垒、砸烂了财产的界限,将文化带给了千百万劳苦大众,让无数的农村人第一次感觉到知识的曙光。
  小庄只是南京近郊神策门外的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镇,但从1927年以后,这个改名叫晓庄的村镇却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晓庄师范这一中国乡村教育的滥觞,首开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也是旧中国时代为数不多的文化普及尝试之一。
  中华文明之中到处是灿烂的文化宝库,当然不可否认也会参杂一下文化糟粕。比如自古以来读书人耻于劳动,认为劳动人民是下等人,劳动是下等人从事的工作。陶先生的教育实践当中一项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改变中国人的这一认知。在晓庄三年的尝试中,陶先生与学生们一起下地劳作,一起上堂学习,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我们知道人类认知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再用经验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也明确地指出:劳动是人类进化的根本原因。陶先生总结晓庄的经验成果,在上海宝山大场地区创办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式学校——山海工学团。工学团把工场、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向封建传统的教育模式发起挑战,是陶先生继晓庄师范以后又一个试验生活教育理论的基地。
  历史往往相似,智者的想法也往往趋同。苏联伟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在乌克兰创办的“工读学校”也是采用劳动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员在课业之余,自己动手创造一切。山海工学团可谓平地起高楼,是在荒野中建立起来的,校舍是师生们共同建造的,菜地也是师生们一起培植的,科学耕作、修桥铺路、抗旱救灾、发展生产、医治疾病、普及教育。在山海工学团,这里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校,而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一个陶先生倾注心血的平民教育圣地,这也难怪当时的教界名流、文化先驱趋之若鹜,田汉、冼星海、艾思奇、薛暮桥等大文化人先后来校讲学。
  第三个感触就是陶行知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不畏强暴的殉道者。
  自古以来有俗语劝诫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意思是要读书人别参与时事,做个埋头闭门的学究。在太平盛世,闭门造车尚且受人耻笑,更何况是陶先生所生活的乱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不平,陶先生和千百年以来的先贤一样,敢于也乐于为国家效命,为民众呐喊。1946年的中国正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国民党反动派要把内战强加在人民的身上,而且对于反对者伸出了屠刀,李公仆、闻一多先生先后为反对内战献出了生命,有传言说特务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陶先生。面对强暴,陶先生毫不畏惧,依然战斗在反内战的第一线,在生命最后的180天时间里,他不顾身体虚弱,依然四处奔走呼号,为民众和平福祉,也为他深爱的平民教育事业做着努力,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一个伟大的社会战士不在于他说过什么,而在于他为民众做过什么。陶先生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把文化的光芒照耀全体民众;一个坚定的殉道者不在于他做过多少伟大的事情,而在于他是否把信仰始终手执,无论是在晓庄师范,还是在山海工学团,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工场学堂,陶先生始终把“教学合一”几个字贯穿其中;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不在于他说了多少空话大话,而在于他是否把学生看成自己的亲人,晓庄课堂里的学生都是陶先生孩子,他的所有教育努力都是立根于爱,也正是由于爱的力量,使他的学生能最终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永远的陶行知》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启示和冲击,在那黑白的影像资料中,我看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无数教育者和民众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