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上大附中 徐沈逸:追随陶行知先生的足迹
日期:[2012/9/13]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一直以来,我只知道陶行知先生是个教育家。在观看了话剧《永远的陶行知》后,我对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也促使我追随先生的足迹,实现我的教育梦想。
 
第一幕 晓庄的钟声
  陶行知,祖籍浙江绍兴,1891年出生,家境贫寒。14岁进入一个教会学校,后靠教会资助进入金陵大学学习,在大学里主编中文版校刊。1914年留学美国,获伊利诺大学政治硕士学位,后来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话剧开场,就以先生和杜威先生的对话,切入正题——回国办教育。回国后,陶行知先生本来可以有体面高薪的工作——大学教授,可他却放弃了。因为他特别重视农村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于是,他来到南京的一个乡村创办晓庄师范学校。他什么都亲自干,因为他坚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他特意为学生开设了劳动课,学生们自己耕地、下田劳动。
 
第二幕 古圣寺的春意
  遭国民党通缉后,陶行知先生被迫流亡日本。但是很快,他又重整旗鼓,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剧中出现了一个经典的教育故事——四颗糖的故事。
  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先生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先生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先生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先生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先生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犯错误了,不是惩罚,居然得到这样的奖励。相信所有犯错误的孩子都喜欢这种教育的方式,他也一定不会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幕 上海滩的晚霞
  陶行知先生来到上海的宝山大场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抗日胜利后,陶行知先生心想终于可以大有一番作为。他为育才学校迁沪鞠躬尽瘁,为民主奔走呼号。当他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时,他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等世界著名人士营救七君子。他还不畏强权,敢于在李公朴闻一多的葬礼上公然发表演讲。
  就在他四处奔波劳累的过程中,他却突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年仅55岁。他为他的爱人留下遗嘱,让他好好过日子。但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学生。只要自己拥有的,他都会给他的学生用。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回想过去的一年,刚上讲台时,我总是着急地把答案抛给学生,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对照陶行知先生“教、学、做三者合一”的教育理论,我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如果不参与到课堂里来,那么他们永远只能做一个客体。因为“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应该是学生“做”,而不是老师帮学生做。老师如果一直帮学生做,不让学生自己做的话,他很难独立,一旦碰到问题,老师不帮助他,他就束手无策了。这样的话,就没有达到任何教育的目的。细细想来,对于我这个刚立足讲台的新教师而言,我是不是也应该追随陶行知先生的足迹,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道路?我开始思考并慢慢实践……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陶行知先生对于爱情的那番理论。“爱情就像酒,越久越醇,越久越好喝。”他和我们现在的教育早恋的方式不同。他很明确地说我不反对谈恋爱。他认为真正的爱情是能使双方促进的。在他的影响下,剧中一对小恋人的爱情修成正果,来到湘西办学校。他们也同样是追随着陶行知先生的足迹,以农村教育为己任。现在的老师听到学生谈恋爱就色变,马上把学生找过来训斥,结果却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应该以什么方式引导学生面对爱情?
  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艺术地再现了陶行知先生作为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实践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精神世界和“万世师表”的师德风范。永远的陶行知,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一个忠实的追随者,追随陶行知先生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