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区第三中心小学 高艳:永远的陶行知 永远的丰碑
日期:[2012/9/13]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陶行知,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一位坚定的民主战士。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迎着中国民主革命的风雨在教育战线上不断探索,做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赞誉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和民主斗争的实践而创作的大型现代话剧《永远的陶行知》,再现陶行知的一生。9月9日晚,我们观看了话剧《永远的陶行知》,感受到了这位“伟大的人名教育家”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去半根草去”的高尚品格和“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以此歌颂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一艘游轮,两个人的对话拉开了话剧的序幕。陶行知留美归来的时候,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他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他毅然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
  《晓庄的钟声》这一幕中,陶行知身着蓝布衫、留平头、戴眼镜的普通知识分子,他可亲可敬的、对什么事都关心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举家搬到南京郊外劳山脚下, 1927 年初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 他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是在这所学校确立并试验的。1930年4月,他因领导全校师生参加反帝大游行, 遭蒋介石通缉,被迫离开晓庄。
  古圣寺,一座年久失修的庙宇,背靠凤凰山。陶行知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就在这里。育才学校的建立是陶先生的又一创举,它是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办得相当成功的一所学校,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它的经验至今都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这座沉寂数百年的古刹,随处可闻朗朗书声,琴音阵阵。看着孩子们在充满光明与真理的自由空气中一天天茁壮成长,陶行知备感欣慰。在长期不懈的抗日宣传中,陶行知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亲密联系。因坚决拥护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国民党政府早已视之为眼中钉,不断派人对陶行知进行威胁利诱,育才学校几次差点被查封。
  《上海滩的晚霞》给我们展现了陶行知最后三个月的生活片段。1946年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为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和育才学校的迁址问题多方奔波。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异常激愤,他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后来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到此,一个完整高大的伟大人物形象,树立在了世人面前。
  逝者已去,但陶行知先生遗留人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人生写照,将鼓舞着更多人踏着他的路前行。他的忧国之思、爱国之志、教育之情也永远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