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求真中学 杨海斐:一位身体力行的伟大思想家
日期:[2012/9/13]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近日,大型话剧《永远的陶行知》将陶行知的形象搬上舞台,全剧通过《晓庄的钟声》《古圣寺的春意》和《上海滩的晚霞》三部分来叙述陶行知的一生。
  在《晓庄的钟声》中,我看见陶行知身体力行,亲自干农活。在《古圣寺的春意》中,我看见他像一位邻家长者,耐心开导着女生梅静,启发她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在《上海滩的晚霞》中,我看见他毅然离家,转战于各大民主论坛,传播进步思想的种子。
  很惭愧,虽然身为宝山人,对陶先生的了解实在不多。观赏了9月9日的话剧,精彩的舞台形象激起了我的巨大兴趣,于是查找了很多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到陶先生的思想核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有很多事情学校没真实环境做不了,失去真实感,效果差之千里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一位学生在学校时沟通能力很差,毕业后从事营销工作,几年后再见到他说话是滔滔不绝,令人刮目相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先生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从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来看,他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做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陶先生主张的教育,是在生活中自然地进行教育,突出教育的自然性,达到教育无痕的理想状态。教育融于生活中,达到一在种水乳交融的理想状态。对我们来说,教育要融入课堂之中,融入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很不容易了,需要学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当然,除了陶先生的教育理论,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折服了我。从他身上,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而这种爱要以什么方式来表达呢?联系到自己在工作中出现的急躁甚至是生硬态度,愈发觉得陶先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一位真正具备大爱的伟人。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帮助和促进,每一步施教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反之,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行动是最好的纪念,让我们秉承先生的思想,高举先生的旗帜,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为国家富强、人民安康作出我们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