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吴淞中学 刘华:崇高和诗意的视听盛宴
日期:[2012/9/19]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曾经看到过一尊汉白玉雕像,那就是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或许,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每一位曾经、正在或即将成为教师的人,使其在教育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爱心浇灌孩子的心灵。
2012年9月5日,学校党总支、校长室组织全体教职工去观看话剧。我和诸多教育界的同行坐在宽敞明亮的逸夫舞台里,享受着崇高和诗意的视听盛宴——大型话剧《永远的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实践家、教育思想家。先生千古后,宋庆龄曾题词“万世师表”,以誉先生。他师从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由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受启发,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其内涵包括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进行;学校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校教育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晓庄的钟声”“古圣寺的春意”和“上海滩的晚霞”三部分,串起了陶行知的一生,体现了他乐观、诙谐、平易近人的特质。比如剧中,先生创办晓庄师范的时候,把学生放到广阔的农村中去,就是在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和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
  陶行知先生一生,忧国忧民。抗战期间,先生奔走各国,宣传救国思想。内战时期,先生不惧危险,争取和平曙光。舞台上最后一场戏,陶行知吟读给夫人的诀别信,一句三叹,情浓意重,催人泪下。
  灯光的聚焦,音乐的演绎,演员精彩的表演,这一场崇高和诗意的视听盛宴,赢得了台下老师们此起彼伏的掌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无疑是一个勇士,真正的勇士!别人用刀枪为中国的自由奉献,而他却用笔和纸,为中国人的未来而奋斗,他知道周围是一片黑暗,死气沉沉,但他用那颗光明的心照亮了中国教育的道路!他是一座里程碑,上面刻着的是那个时代多少孩子的成才梦,他的心里装的就是这些,仅此而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
  西塞罗曾不容置疑地说过:“我可以回忆我不愿回忆的东西,却不能忘记我愿意忘记的东西。”对于历史,永远都不应忘记,对于陶行知先生这位伟人,我们更应永远铭记。虽然我们不断被时间推向前,但灵魂却肩负记忆的重量。
  愿大型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这场崇高和诗意的视听盛宴,将永留我们的记忆深处,并引领我们在教育之路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