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聚焦 > “陶”花盛开的地方
2013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宝山区首届“学陶师陶”楷模: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天蓉
日期:[2013/10/17] 作者:[宝山教育党建] 阅读数:
0

 

  王天蓉,女,1972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员,教心学科特级职称。她积极推动学校教育科研的方法实践,总结归纳了“以行动研究为主线的质与量混合的扎根模式”;设计研发区域教育科研的网络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区域教育科研讲师团高端人才的建设”、“学校科研室主任科研素养的评估”、“学校教育科研品牌项目的培植”等,取得实践经验,为宝山区学校教育科研作出突出贡献。于201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
 
一位基层教研员的教育理想与终生课题
——记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天蓉
 
  “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与探索,可以让我们直接面对孩子充满感情地去做一些事。我想,这就是我们做教师最大的幸福。”带着这样的信念,王天蓉从教22年以来,不懈探求教育真谛,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持续提升自身素养,在这一过程中不懈追求教育理想、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作为一位基层教研员,她独立承担国家青年基金课题;2008年参加上海市双名工程,2011年荣获上海市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由我国教育领域权威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2部学术著作:《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她以一份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甘于寂寞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不计名利,痴迷于教育研究的“追随者”。
  作为一名母亲,她智慧地将生活与工作合二为一,用对问题化学习的探索研究成果,播种在自己孩子的学习成长中,实现了事业反哺于生活,生活得益于事业的紧密融合;她与丈夫共同坚守着教育理想的追求,完成了事业就是生活,生活也是事业的完美结合。
就如王天蓉在自己著作的后记中曾经这样写到:“作为一名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我知道这种身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但要做好一个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服务与引领更多的教师,是教研员这个社会角色所赋予我们的教育历史使命……要把我们对教育的追求、专业的养分、理想与信念,传递给更多的一线教师。我想,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一、人生为做一事来——为了教育的理想
  理想是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王天蓉说:“我们这些70年前后出生的人,一般不习惯轻言理想,即便有理想也会羞于出口。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会有自己的梦想。对于我自己来说,人生最大的满足莫过于有一件心旷神怡的事要去做,而且做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荡气回肠。人生为做一事来,这事定是自己的真性情、自己的真梦想。因此做起来充满勇气与智慧,做起来既执著又超脱。如果对自己说,我找到了,而且找准了,那就是人生之幸事了。”
  对于王天蓉来说,她的理想也许很深远,但也很务实。因为她对教育的理想是与她终生研究的课题联系在一起的。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王天蓉以及她的团队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希望孩子们智慧学习、学习智慧,她引领的课题“问题化学习”,就是基于对学习本质的思考,以及对学生主体回归的生命关照,在当下人们对教育改革充满期待但依然举步维艰的历史时代,通过务实的方式,希望拯救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权利,并激发其潜能,增长其智慧,回归教育对于人主体发展的真正意义上来。
这就是王天蓉终生要做的事,终生要研究的课题。
  二、十年坚持——一份对理想的坚守
  王天蓉刚踏上教科研岗位不久,在基层学校的指导服务中敏锐地把握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实践与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困惑与需求,于2003年申报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的问题化学习》。由一位基层科研员独立承担等同于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国家青年基金课题,这在上海普教科研中是屈指可数的。围绕着这个课题,她又分别主持了另两个不断深化研究的市级课题,并获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1年2月12日,在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备选的公开答辩会上,面对所有专家,王天蓉汇报道:作为一名科研员,我思考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样的研究能激发一线教师参与的内驱力?一定是深入学科、关照课堂的研究;一定是基于一个真实的问题,然后才会有真诚地投入;一定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课堂的变化与自我的成长有了真切的感受,他们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研究冲动。在我们的团队中,有来自高中、初中、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综合等课程领域的100多位教师。它是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一场教师自发的研究盛会,8年来有了200个实践探索的课例。我们的活力团队来自基层教师最朴素的自发研究。从5个、10个、100个,还有通过行动手册逐步卷入的全国的追随者。也许目前的数量还不足以改善我们的教育现状,但它的确是我们基层教师“自发参与、真诚投入”一次“教育实践传播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我们用教师的良知、尊严、勇气与信念实践共同的教育理想。它是我们在实践中拥有的所有的行动财富,它一定会落地生根,会发芽生长,为教育改革而踏歌前行。
  回顾10年的研究历程,王天蓉说:“课题研究其实是一群人在一起进行的丛林探索活动,一路走来一定会经历很多艰难困苦,但也一定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独特的经历与美妙的风景,关键是您能否拥有踏歌前行的美好心境。”
  三、“安姐”与她的活力团队故事
  “安姐”是王天蓉的问题化学习团队对她的昵称,有这样一组数字:10年研究,30多个基地学校,100多位参与教师,4个课程领域,370多节课,200多个课例,70多次讨论会,300多位教师的访谈,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王天蓉说,很多人问我何以坚持,我觉得坚持的理由来自于学生与老师。有一次,当她阔别多时回到一个研究小组参加的活动,一位老师跟她说,“王老师,我们迷上问题化了,因为这样的课堂令人兴奋,我们没有放弃研究。今天你回来,我们又终于找到组织了。”作为一名教研员,王天蓉听了百感交集。她认为,这是她作为一个基层教研员的价值所在。她说:“这么多年来,我认为自己做得最成功的,恐怕不是出了两本书,也不是带领大家拿下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这些东西我一开始从来没有想过,我是觉得在十多年的过程中,我把热爱研究的种子,把追随教育理想与信念的种子,种到了每一个实践者的心里。现在,100多位老师,他们每个人都有课题,而我,则是他们的课题组成员。”
  2010年11月11日,问题化学习活力团队在上海市“双名工程”教心学科培养基地进行了一次专题汇报活动。顾泠沅老师在汇报会上点评到:听了汇报,由衷地感动于七年的扎根研究以及活力团队对教育理想的终生追求。这体现了“草根的研究、坦诚的合作、扎实的行动”,这里有“很实际的经验、体现了专业的功力,以及极其有效组织的团队”,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
  刘京海校长感叹道:为什么在宝山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活力团队?为什么安姐是“领袖”,“精神的领袖”,教心学科可以成为领袖把这个团队聚会在一起?为什么一批老师会如此痴迷于这个研究,沉醉其中?
  徐崇文老师说:王天蓉老师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具有研究的冲动,坚定的信念,是为了教育的理想,追求梦想。王天蓉和自己的研究团队反映了研究者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甘于寂寞的精神,在很多人挡不住功利诱惑的今天,能够这样做是难能可贵的。作为领头羊,王天蓉的引领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团队成员快乐地追随着她,痴迷于彼此间的研究,每一个成员都是出色的研究者。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谈到未来的设想,王天蓉说,就是把问题化学习进行到底。这也是问题化活力团队成员共同的心声。“我对未来的憧憬是跟我们团队共同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我们不光是一腔热情,作为科研人员,一定会有系统规划、理性思考、科学实践。所以,未来的憧憬,就是要让更多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就是王天蓉以及问题化活力团队的人生大事。
  拥有教育的理想是做教师的“德”,而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实践就是做教师的“业”,王天蓉就是这样一个名符其实的“德业兼修”的教师。